手机阅读更精彩,手机直接访问 M.bqg8.cc
4、南京!南京!
横涧山一战,出其不意,以寡击众,打出了朱元璋的名气。
名气是一种无形的价值,一笔无形的本钱,会产生品牌效应,让趋者云集。
但名气又是一种拖累甚至危险,对于树干来说,招风的树枝从来只有两种命运:分杈或被砍掉。
现在朱元璋手下人马急剧膨胀,从几十到几百到几千,眼下更是达两万之众,这不仅会让同辈诸将眼红,也会引起郭子兴等头领不必要的猜忌。
另外,濠州小城一座,易攻难守,在元军数次围困中,都是靠了运气才化险为夷。不仅仅是元军,就在义军大旗下,也有人在打濠州城的主意。
形势危如累卵,而城内主人郭子兴却仍旧宅在家里享清福,掩耳盗铃,得过且过。
朱元璋明白这点,所以他必须抓住时机,寻找新的地方去发展壮大,让敌人无法一口吃下自己。
横涧山之战后不久,朱元璋便向郭子兴提出向南发展,他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充分:濠州北面基本是刘福通等友军的地盘,而元朝在南面的统治却较为薄弱,相对容易攻打些。
老郭欣然应允,一则朱元璋好歹也是自己人,向南扩大地盘只好不坏,不然粮饷从何而出?兵源从何而出?二来这人不在自己眼前也好,太认真太勤奋了,愈发显出自己的懒散和无所作为。
就在这年夏末,朱元璋率领自己的全部人马向南进发。
当队伍行至妙山一带时,冯国用与冯国胜兄弟率众来投。
冯氏兄弟在当地是出了名的读书人,一向少与真正读书人来往的朱元璋很是好奇兄弟俩的装束,他问道:你们既然是来投军,怎么还穿一身儒装?
冯国用的解释是,来得太匆忙,没来得及换。
言毕,三人哈哈大笑。
冯氏兄弟是当地士林中的特出之辈,二人不仅自幼读书,而且还精通兵法。眼见天下大乱,便在家乡结寨自保。听闻朱元璋的名气,便前来投靠。
三人坐定之后,朱元璋试着问道:两位既是读书人,想必定有高见,恕我冒昧一问:环顾当今天下,纷扰异常,有何安定良策?
实话说,朱元璋眼下驻扎的地盘都成问题,还真没到风云际会,纵谈天下的地步。但卖草鞋的刘备,带着屡战屡败的杂牌军,有幸遇到诸葛亮,都能来一番指点江山的隆中对,朱元璋这一问实在也不算过分。
时年三十出头的冯国用,早在走出家门以前,就已对天下大势进行过一番思量,此次算是有备而来。
但面对朱老大的问话,他沉吟了半晌。
然后,缓慢有力地说了六个字:有德昌,有势强!
听到这几个字,朱元璋先是心头一震,继而有些疑惑不解:恕在下愚钝,还望先生明示!
冯国用也已觉察出朱老大情绪的细微变化,他觉得不需再卖什么关子了。于是侃侃而谈:我们南面的金陵,有龙蟠虎踞之势,历来为帝王之都……以今日形势来看,当先攻下金陵,定鼎于此,然后再命诸将四出攻伐,救生灵于水火,倡仁义于远近。如此,则天下不难定也!
冯国用此言,绝非一般书生空谈,而是根据朱元璋眼下的实际情况,总结出的最切实可行的办法。既具有宏观指导意义,也具有实际可操作性。毕竟,对于濠州来说,南京是近在咫尺的大城市。南方各支义军也不是没打过南京的主意,但付诸实施的基本没有,原因很简单:这块骨头太难啃,最终他们都跟郭子兴一样——选择了视而不见。
冯老大这番话,如果对其他义军头领去讲,换来的或许是一阵哈哈大笑——攻打南京,买卖太大,咱本儿小玩不转。但对于朱元璋,就另当别论了。表面上,他尽量克制住自己,一副镇定若常的样子,内里却已经心潮澎湃。
早在三国时期,诸葛亮初游金陵,见此地形势优越之极,就不禁感叹:“钟山龙蟠,石城虎踞,真帝王之宅!”金陵“虎踞龙盘”一称由此得名。
而在当时看来,朱元璋最有必要夺取的大城市,就是金陵。至于能力,现在的确还不具备。
金陵城既形势险要,又紧靠江浙粮仓,如果能够在这里站稳脚跟,那么对于未来的生存发展甚至皇图霸业,无疑都是最为有利的。
夺取金陵就意味着夺天下之半,聪明的朱元璋当然听得出这番话中的分量。
所以,他仰天叹道:老天待朱某不薄,送来二位先生!
从此,冯氏兄弟留在义军里,“皆居帷幄,预机密焉”,成了朱元璋身边的高参。
有人也许会问:依当时的形势看,既然大家都是反元的,直接北伐,攻下元大都多省事,何必掉头向南呢?
这个目标的确豪迈,但很不切实际,因为此刻元军重兵集结于北方。相反,南方的金陵地位既重要,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