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书,找书,请发站内短信给管理员,手机阅读更精彩,手机直接访问 m.bqg8.cc
ps:万分感谢书友寻觅你莲君的推荐
当天很晚,郑三才回到家。
边吃给他留着的饼,边说着情况。
“你伯祖父他们逃难出来了,这蝗灾一起,什么庄稼都保不住了。”
“马上还得纳粮,留在村里就真没活路了。”
“只好拿那几亩地,向秀才老爷换了些粮,跑到县城这儿来了。”
“爹,那咱们住哪儿,你是怎么和他们说的?”志文插话问道,还是怕被这家人给惦记上。
“我自然还是住土地庙,你们娘三儿,我说土地庙住不下了,也不方便,找了个朋友家借住着。”
还算聪明,志文暗想。
“你爹我没那么傻。”郑三斜瞥了他一眼,看破了志文的小心思。
“爹,娘,要不咱们也走吧。”志文突然说道,情况越来越严重了,还是尽早离开陕西为好。
另外也不待见郑四这一家子人,这又弄在一起,不好说就生出什么事来,惹不起就躲吧。
“走,去哪里?”郑三皱皱眉头。
“嗯,要不我们也往东去吧,看能不能追上姥姥姥爷他们。”志文故意不说目的地,只提姥爷他们。
“他爹,你看”志文娘有点动心了。
“志文,你怎么想的,给我说实话。”郑三说。
得,不好蒙,那就实话实说吧。
“爹,娘,你们看,现在九月,逃难的人这么多,这粮价是越来越贵,而今年铁定是绝收了,再过几个月,还有粮没粮都不好说了。”
“说的有点道理,不过,朝廷应该会赈济的吧。”郑三将信将疑,“到时候一开仓放粮,这粮价不就下来了。”
“到现在为止,朝廷赈济过吗?”志文知道,不是不想赈济,而是没钱。
志文大体对明代有个模糊的了解,这赈灾的粮食,北方是没什么富余的,得从南方通过运河运到京津一带,再人推马拉地运到陕西,钱粮耗费巨大,时间也会拖得很长。
这崇祯一朝,对陕西,应该是没有进行过有效地赈济,否则也不会亡于西北了。
“现在城外就是一些员外,自发地施粥,”志文接着说,“可这蝗灾一起,富贵人家开始外迁,施粥的都少了。”
再呆在这儿,就是等死啊,志文想了想,还是忍住没说。
“唉,今冬要是能下场大雪,或是开春落几场雨,明年就有希望了,靠着老爷们的施舍,自家的存粮再紧巴紧吧,兴许就熬过去了。”郑三叹息。
“要是老爷们都走了呢?”志文问。
“这?不能吧,祖祖辈辈都在这儿,能说走就走?”郑三不太相信。
“爹,咱们不能把指望放在别人身上吧,”志文又说,“再说,咱家又不种地,这在哪儿不一样过日子?”
或许是这句话打动了郑三,沉默了半饷,郑三才说道:“我和你娘再琢磨琢磨,只是可惜了这套宅院啊。”
边说边上下打量着房子,看来是有点意动了。
随后几天,郑三却是忙得不可开交,消失了好多天,连中秋节都没有回家,只托人给志文娘带了个话,说是活计多,忙,不用担心他。
不过,现在大家都没有什么心思过节,有口吃的就不错了。
志文也没什么心思过节,娘三个还是吃得和往常一样,烙饼、苜蓿汤。
直到十多天后的一个傍晚,郑三才满身疲惫地回到家中。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